您的位置:首頁 > 書(shu) 館 > 技術資料 > 米兰体育

疊交隧道盾構相向推進施工中的關鍵技術

作者:  發布:2015/7/3  瀏覽:
單位:

摘 要: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的建設和盾構法隧道的廣泛應用,隧道疊交施工作為(wei) 盾構施工的重大難點受到關(guan) 注。通常考慮2條疊交隧道的相互影響,均待1條隧道建成並穩定後再實施疊交施工。以疊交隧道盾構相向推進施工為(wei) 背景,介紹短期內(nei) 2台盾構相向推進疊交穿越的成功案例,論述盾構施工中的關(guan) 鍵技術。

1  工程背景

上海市軌道交通L10從(cong) 空港一路站至上海動物園站上行線長1861.456m1552環),下行線長1856.871m1548環),區間隧道由2台盾構機先後由上海動物園站西端頭井及空港一路站東(dong) 端頭井出洞,相向掘進。工程總體(ti) 籌劃圖見圖1。下行線隧道在11911272環處上穿上行線隧道,疊交區域上行線相應環號為(wei) 276359環。隧道疊交施工時,上行線(即下部隧道)已經施工完成,整個(ge) 穿越過程為(wei) 下行線隧道(即上部隧道)穿越上行線隧道,隧道邊線間距為(wei) 5.23.5m。下行線隧道斷麵地層為(wei) ④灰色淤泥質黏土層,上部局部涉及③灰色淤泥質粉質黏土層。上行線隧道斷麵上部地層為(wei) ⑤11灰色黏土層,下部地層為(wei) ⑤2灰色粉砂夾黏性土。上行線穿越該區域中心覆土埋深約為(wei) 20m,下行線穿越該區域中心覆土埋深約為(wei) 13m

1 工程總體(ti) 籌劃

2  風險分析

2.1  隧道相向掘進施工影響

盾構相向掘進對於(yu) 周邊土體(ti) 存在相向剪切,土體(ti) 擾動要比常規同向掘進大得多。如此的施工順序,在上行線穿越區域土體(ti) 尚未完全固化、隧道沉降尚未完全穩定的情況下,相向掘進施工對下部隧道及地麵環境的影響比常規穿越施工大。

2.2  疊交施工線型條件對盾構推進的影響

本次疊交施工上行線隧道先行施工,下行線隧道疊交穿越由平行掘進,逐漸縮小與(yu) 上行線隧道邊線淨距到上、下疊交,最後由上、下疊交狀態逐漸恢複到平行狀態。在這個(ge) 過程中,隧道間距由平行5.25m到上、下疊交最小3.48m,再到平行5.06m(見圖2)。在這個(ge) 變化過程中,下行線盾構機切口平衡土壓力可能產(chan) 生局部欠壓(靠近上行線一側(ce) ),對於(yu) 下行線盾構推進的軸線控製帶來一定的難度,掘進軸線容易產(chan) 生較大偏差。

2  疊交穿越剖麵圖

另外,先完成的上行線隧道尚處在穩定期,後施工的下行線隧道需要實施疊交穿越施工,給施工帶來一定的難度。如土壓力設定過高,容易導致對上行線隧道軸線產(chan) 生擠壓引起上行線隧道軸線平移;若為(wei) 了控製上行線隧道水平偏移,將土壓力設定適當降低,則可能帶來一定程度的超挖,給穿越區域上方建築物沉降帶來一定的風險。同樣,同步注漿也是如此,按照正常的同步注漿量,將對上行線隧道軸線帶來一定擠壓而使軸線偏移;若降低同步注漿量,則對地表建築的保護帶來沉降風險。

2.3  疊交施工對地麵環境的影響

下部隧道(上行線)斷麵土層涉及⑤2灰色粉砂夾黏性土,上部隧道(下行線)斷麵土層涉及③灰色淤泥質粉質黏土層。此2種地層流變性強,靈敏度高,在動力作用下土體(ti) 結構易液化破壞,強度降低,後期沉降時間較長,沉降幅度較大。因此疊交施工須考慮已建隧道的變形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比常規掘進帶來更大的地層損失,加劇穿越區域上方建築物的沉降。

3  施工控製技術

3.1  施工控製總體(ti) 思路

1)上下疊交隧道的施工順序確定為(wei) 先下後上,將2條隧道相互的施工影響縮至最小。

2)在施工下部隧道時,必須嚴(yan) 格控製地麵變形,確保隧道穩定,為(wei) 上部米兰国际在线娱乐提供良好條件。

3)在施工上部隧道時,合理控製施工參數,盡量減少對下部隧道的影響,實施對下部隧道監測,以反饋隧道間的相互影響程度,從(cong) 而采取措施保證隧道的安全。

4)施工完畢後,對隧道進行注漿和跟蹤監測,保證隧道的後期穩定。

3.2  分階段控製區劃分技術

根據盾構實際工況特點,設定一段20環的推進試驗段,以上行線隧道前一倍覆土埋深範圍(約10m)設為(wei) 穿越段開始,直至盾尾離開已建隧道前一倍覆土埋深範圍設定為(wei) 穿越段,穿越段共117.214m(共98環)。

3.3  盾構機和管片特殊技術

為(wei) 防止盾構穿越過程中盾構機殼體(ti) 部位下部隧道上浮量過大,盾構機始發前在盾構本體(ti) 腰部和盾尾各增開6個(ge) 注漿孔,沿圓周均勻分布,用2英寸(1英寸=25.4mm)優(you) 質球閥密封。穿越過程中盾構機殼體(ti) 對應下部隧道出現上浮,上浮量超過5mm,可通過殼體(ti) 增開注漿孔壓注雙液漿,控製下部隧道上浮量。

為(wei) 有效控製盾構穿越前後的地麵及已建隧道的沉降和位移,在穿越區及前後2倍隧道直徑範圍內(nei) 管片上適當增加注漿孔數量,每環管片增開8個(ge) 注漿孔,鄰接塊及落底塊分別增開2孔,標準塊增開1孔。

3.4  穿越試驗段施工

在推進試驗段,主要就土壓力、推進速度、出土量、注漿量和注漿壓力設定與(yu) 地麵沉降關(guan) 係進行分析,掌握區間盾構推進土體(ti) 沉降變化規律以及摸索土體(ti) 性質,以便正確設定穿越已建隧道的施工參數和采取相應措施減少土體(ti) 沉降,保證已建隧道的安全。

3.5  疊交相向穿越段施工

1)嚴(yan) 格控製設定土壓力。土壓力計算按照常規正麵平衡壓力計算公式計算,平衡壓力單次調整幅度控製在0.005MPa/次。

2)嚴(yan) 格控製盾構姿態。穿越過程中,在確保盾構正麵沉降控製良好的情況下,盡可能使盾構勻速、直線通過,盡量避免糾偏,以免造成過大的地層損失。預先計算好每環的楔子量,在盾構推進時預先控製。遇糾偏時不急糾、不猛糾,單次平麵糾偏量控製在5mm/環內(nei) ,單次高程坡度糾偏量≤0.1%

3)同步注漿和二次補壓漿。同步注漿采用大比重厚漿漿液,下穿疊交施工同步注漿量設定根據監測數據隨著盾尾到達慢慢下調,隨著盾尾離開慢慢上調的過程,二次補壓漿根據監測數據和實際要求,進行跟蹤注漿。

4)隧道內(nei) 壓重。上穿過程中,為(wei) 防止已建隧道上浮,在施工隧道內(nei) 進行壓重(見圖3)。

3 施工隧道內(nei) 壓重示意圖

3.6  穿越後的加固措施

1)注漿加固範圍。上行線加固起止268367環,加固殼的厚度為(wei) 1.5m。下行線加固起止11801282環,重疊段加固範圍為(wei) 下部隧道中心水平線以上及下行線隧道中心水平線以下部分,上行線注漿孔數為(wei) 8個(ge) ,下行線注漿孔數為(wei) 7個(ge) 。加固殼的厚度為(wei) 2m(見圖4)。加固指標為(wei) 0.150.20MPa

2)注漿材料。采用雙液漿,初凝時間控製在3060s,體(ti) 積收縮率<5%。水玻璃波美度為(wei) 35。加固土水泥摻量(重量比)為(wei) 5%6%,水灰比一般為(wei) 0.60.7

3)注漿加固順序。疊交隧道注漿施工應在上、下行線隧道推進結束後進行,注漿時先進行上行線隧道注漿施工,再進行下行線注漿施工。同一孔內(nei) 采用從(cong) 外到內(nei) 的方式進行分層注漿。同一襯砌環內(nei) 不同注漿孔的注漿保持對稱平衡。一般情況下,隧道縱向注漿順序采取隔環跳打的方式,每環一次施工12孔,每2個(ge) 施工環間隔4環。特殊情況下應根據上、下行線隧道監測數據適當調整。

3.7  施工監測

1)地表沉降監測。地表每隔4環布設地表沉降點,在穿越段布設2個(ge) 監測斷麵,斷麵共設置9個(ge) 監測點。斷麵點距隧道分別為(wei) 361520m(包括軸線點),斷麵點保證至少3個(ge) 地表深層點。

2)上行線隧道垂直沉降監測。疊交穿越上行線隧道環號為(wei) 276359環,考慮下行線上穿影響,上行線隧道垂直沉降監測采用人工監測,將監測布點範圍放大2倍直徑,即監測環號為(wei) 265370環,每隔5環布設垂直位移沉降監測點,監測點位布置於(yu) 拱底塊。

4  實施效果

1)周邊建築物沉降情況。周邊建築物沉降基本控製在-30mm以內(nei) (見圖5)。

4  疊交注漿加固圖

5 建築物沉降控製曲線

2)上行線隧道垂直位移監測數據。上行線垂直位移表現為(wei) 上浮,上浮量基本控製在10mm以內(nei) 。

3)下行線隧道軸線數據。下行線隧道軸線控製在0+40mm之間。

5  結語

在整個(ge) 疊交穿越施工過程中,由於(yu) 施工籌劃合理,技術措施到位,使穿越工程取得圓滿成功。通過總結穿越的施工經驗,對於(yu) 以後相向疊交穿越,在前期設計上應平衡地表環境與(yu) 穿越米兰国际在线娱乐質量控製之間的關(guan) 係,盡量避免將疊交穿越區域設置於(yu) 建構築物下方。在施工監測手段上,盡量采用自動化對穿越隧道實施監測,提高施工控製的精度。有可能的情況下,在疊交米兰国际在线娱乐前對疊交區域預先進行水泥土加固,減少疊交施工對隧道質量及地表環境的影響。

作者:馬忠政

轉自:《中國市政工程》

米兰官网登陆版權及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米兰官网登陆”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yu) 米兰官网登陆,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須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用,並注明“來源:米兰官网登陆”。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guan) 法律責任的權利。凡本網來源注明為(wei) 非米兰官网登陆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該文章僅(jin) 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或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guan) 內(nei) 容,僅(jin) 作參考。如因作品內(nei) 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yu) 本網聯係。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發表評論

發表評論 (回複限1000字以內(nei) !)

加載更多...


米兰官网登陆手機版
米兰官网登陆微信公眾號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