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上海市沿江通道規劃為(wei) 高速公路,北起G1501郊環(北環)江楊北路節點,經寶山吳淞圈圍區域、炮台灣公園、浦東(dong) 外高橋地區,南止於(yu) G40長江隧道五好溝立交,全長約30 km,其兩(liang) 端分別與(yu) 規劃S16滬宜高速公路、G1501郊環(東(dong) 環)銜接,構成上海的沿江沿海大通道。沿江通道工程對於(yu) 構建浦東(dong) 與(yu) 長三角間便捷的聯係通道、優(you) 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集疏運通道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yi) 。同時,沿江通道工程可使郊環、外環在外高橋及吳淞地區實現徹底分離,能夠極大改善外環隧道交通狀況,並為(wei) 其創造封閉大修條件。目前,上海市沿江通道工程已納人《上海市城市道路、公路“十二五”規劃》,其工程前期研究正處於(yu) 加速推進的過程中。
沿江通道工程在預可階段分為(wei) 浦西段、越江段、浦東(dong) 段。其中,浦西段總體(ti) 采用既有G1501郊環線位新建沿江通道主線高架,越江段則采用盾構形式從(cong) 吳淞圈圍區域外穿越國際郵輪碼頭,並下穿炮台灣公園、黃浦江後於(yu) 浦東(dong) 濱江森林公園接地,與(yu) 浦東(dong) 段工程相接。
沿江通道工程浦東(dong) 段主要位於(yu) 外高橋地區,全長約20 km,是本工程難度最大的路段之一。浦東(dong) 段沿線基本為(wei) 建成區,製約因素眾(zhong) 多,主要有外高橋各港區、外高橋發電廠及沿線高壓走廊(目前外高橋地區S20環內(nei) 布設有3路500 kV,4路220 kV高壓走廊,接人外高橋發電廠、二廠、三廠)、合流汙水箱涵及竹園汙水處理廠、外高橋保稅區、規劃滬通鐵路及其車站貨場等。如何協調、處理好這些控製因素與(yu) 沿江通道的關(guan) 係,並使工程方案具備可行性,是確保沿江通道工程實現整體(ti) 功能、發揮最大效益的關(guan) 鍵和難點。
1 選線思路
服務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進一步強化構建外高橋港區的集疏運通道是沿江通道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如何將浦東(dong) 段工程與(yu) 港區緊密銜接是本次選線的關(guan) 鍵。其次,外高橋地區現狀已屬高度城市化、高密度開發區域,如何協調建成區與(yu) 高速公路選線之間諸如用地、交通、環境等方麵的關(guan) 係亦是難點。為(wei) 此,結合區域現狀與(yu) 規劃,從(cong) 用地、交通功能、沿線敏感點、工程可實施性及投資等多角度,開展浦東(dong) 段選線方案的比選研究。
1.1 用地
沿江通道工程浦東(dong) 段基本位於(yu) 外高挑地區,沿線碼頭、堆場密布,是上海最為(wei) 重要的港口區域之一。由於(yu) 沿江通道為(wei) 新規劃高速公路,原規劃並未預留專(zhuan) 用道路用地及紅線,給選線工作製造了較大難度。因此,必須在結合現狀及規劃用地的基礎上,本著集約化的思想,盡量減少線位對周邊地塊的影響,同時又能使沿江通道工程對區域產(chan) 生較好的服務功能,做到雙贏。
1.2 交通功能
沿江通道工程是外高橋港區對外集疏運體(ti) 係中又一條重要的通道,其線位與(yu) 日後功能的發揮息息相關(guan) 。因此,其線位應能適應港區內(nei) 外部交通銜接的需求,並為(wei) 分流S20外環及外環隧道,有效整合區域集疏運通道資源發揮積極作用。
1.3 工程可實施性
沿江通道浦東(dong) 段長約20 km,所經區域限製條件眾(zhong) 多,工程可實施性勢必成為(wei) 選線工作的一大重點因素。此外,可實施性對該工程交通功能的發揮同樣起著互相牽製的作用。所以,在進行選線的同時,結合一定深度的可實施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4 沿線敏感點
外高橋區域內(nei) 有外高橋電廠、竹園汙水處理廠、保稅物流園區、外高橋烈士陵園等重要設施及建築,另有河流汙水箱涵、高壓電力走廊、航油管道等重要管線、電纜等,亦是需要在選線時進行重點考慮的因素。其中,對部分重要設施及管線的搬遷或保護,應結合一定深度的可行性研究予以初步明確,以便研判選線方案的可實施性。
1.5 環境影響、社會(hui) 穩定風險
外高橋地區主要分布有高橋鎮、高東(dong) 鎮等生活社區,為(wei) 避免日後環境影響、社會(hui) 穩定風險等方麵的矛盾,在選線階段應當先期開展社會(hui) 穩定風險評估的初步工作,結合風險源的識別,優(you) 化線路走向,盡量避免周邊矛盾對日後工程實施的影響。
總體(ti) 上看,采用S20外環線位具有服務港區便利的優(you) 勢,但與(yu) 電力、合流汙水等控製因素存在大量的協調工作;采用與(yu) 滬通鐵路並線的線位具有通道資源集約的特點,但由於(yu) 距港區相對較遠,服務功能較弱,並且存在與(yu) 鐵路部門協調建設周期、運營管理等方麵的問題。為(wei) 此,在以上方案的基礎上,選線工作進一步拓寬思路,對華東(dong) 路、楊高北路線位亦做了比選研究。通過多方案比選,以期形成一個(ge) 能夠兼顧滿足沿江通道功能、沿線控製條件、區域協調發展的線位。(各比選方案路線走向參見圖1)

圖1 上海市沿江通道工程浦東(dong) 段總體(ti) 選線方案比選圖
2 選線方案
2.1 方案一:滬通鐵路線位方案、方案二:S20線位(南側(ce) )方案
規劃滬通鐵路在浦東(dong) 外高橋地區主要沿S20南側(ce) 一高橋港西側(ce) 一五洲大道北側(ce) 一G1501東(dong) 環東(dong) 側(ce) 走線。為(wei) 避讓S20沿線外高橋發電廠、高壓走廊、合流汙水箱涵等眾(zhong) 多製約因素,本工程方案一采用部分與(yu) 滬通鐵路並線的線位方案。越江段隧道一歐高路走線於(yu) S2。外環南側(ce) ,自歐高路向南與(yu) 滬通鐵路並線。公鐵並線段中的鐵路敷設形式自北向南為(wei) 2. 7 km橋梁+4. 16 km地麵+2. 84 km橋梁,沿江通道則以均以高架形式疊合於(yu) 鐵路上方,橋梁下部結構為(wei) 公鐵共用。公鐵並線段至華東(dong) 路西側(ce) 分離,沿江通道向南與(yu) 五號溝立交順接。
方案二則為(wei) 了使沿江通道與(yu) 外高橋地區各重要港區的緊密銜接,同時發揮沿江通道與(yu) S20的集疏運作用,選擇采用S20線位。從(cong) 交通功能角度看,該線位方案是較為(wei) 理想的選擇之一。該方案沿現狀S20外環線南側(ce) 敷設高架或地麵高速。為(wei) 避讓外高橋電廠出廠線,楊高北路一航津路段平行於(yu) 現狀S20南側(ce) 采用地麵敷設形式。線位至五洲大道後轉向東(dong) ,同樣與(yu) 五號溝立交銜接。
方案比選:
方案一雖能避讓S20沿線眾(zhong) 多控製因素,但存在高架投影麵局部侵人高橋保稅區、高架主線距高東(dong) 鎮居住社區較近等問題,存在一定的社會(hui) 穩定風險。且由於(yu) 線位距離港區較遠(約1 km),因此其對港區的集疏運功能相對較弱。同時,方案一與(yu) 滬通鐵路並線雖能節省部分通道資源,但由於(yu) 其路麵標高較高,立交匝道放坡需占用相對較多的用地,因此其用地上的優(you) 勢並不十分明顯。方案二由於(yu) 更靠近港區,因此其在立交出人口設置方麵相對較優(you) ,但主要存在與(yu) 沿線高壓走廊間距過近的問題,局部路段平均間距僅(jin) 3 ~5 m,後經征詢電力部門,該方案不具備可行性。
2.2 方案三:華東(dong) 路線位方案、方案四:楊高北路線位方案
鑒於(yu) 方案一、方案二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同時結合浦東(dong) 新區相關(guan) 部門的設想,又針對華東(dong) 路線位、楊高北路線位方案展開了論證。
方案三主要沿S20外側(ce) 敷設線位,其中江東(dong) 路~浦東(dong) 北一路沿S20北側(ce) 新建主線高架,至張楊北路線位轉入港華路走行並進人盾構隧道段,並向南依次下穿高橋港、合流汙水箱涵、高壓走廊、竹園汙水處理廠後轉人華東(dong) 路隧道接地,此後以高架形式走線於(yu) 華東(dong) 路並轉接人五號溝立交。
方案四考慮利用楊高北路一五洲大道。為(wei) 避讓軌交6號線高架區間及其車站,該方案利用楊高北路東(dong) 側(ce) 與(yu) 保稅區圍牆間綠帶敷設沿江通道主線高架,後向東(dong) 轉人五洲大道線位,並最終接人五號溝立交。
方案比選:
方案三為(wei) 避讓外高橋電廠、高壓走廊、竹園汙水廠等,需新建一段總長約6 km的盾構隧道,投資相對較大。其次,該線位為(wei) 了避讓外高橋發電廠、竹園汙水處理廠,需兩(liang) 次往返於(yu) S20、港華路、華東(dong) 路線位間,形成2段小半徑S形曲線,對地塊形成切割的同時,也造成了總體(ti) 線形指標較差,不利於(yu) 大型貨運車輛的行駛安全。
方案四沿楊高北路基本穿越現有建成區,沿線東(dong) 側(ce) 為(wei) 外高橋保稅區,其保稅區域具有嚴(yan) 格的封關(guan) 要求;西側(ce) 為(wei) 高橋鎮區,沿路分布有大量居民住宅、酒店等建築,對噪聲環境的要求較高;楊高北路(港華路~洲海路)路中則敷設有軌道交通六號線高架及外高橋保稅區北站、航津路站、外高橋保稅區南站3個(ge) 車站。該方案高架投影麵已進人保稅區封關(guan) 區域,不能滿足保稅區方麵的要求。同時,該線位距外高橋港區約1. 5 km,無法設置直接服務港區,尤其是外高橋四一六期碼頭的出人口,這將製約沿江通道對港區及外環線貨運壓力的分流功能。此外,該線位距西側(ce) 居民區較近,相對其它選線方案將產(chan) 生更為(wei) 不利的環境、社會(hui) 穩定等方麵的影響,協調難度較大。
方案三、方案四為(wei) 沿江通道工程外高橋地區的線位比選提供了更多參考,但受到功能發揮、工程可實施性、環境、社會(hui) 穩定及用地等方麵的製約,較S20外環線位、滬通鐵路線位而言不具優(you) 勢,現階段尚不足以作為(wei) 沿江通道工程浦東(dong) 段理想的線位方案。
2.3 方案五:S20線位(中央)方案
經過前期大量的方案比選,以及進一步深人了解高壓電力走廊、外高橋發電廠、合流汙水箱涵等方麵的詳細控製條件後,我們(men) 又將浦東(dong) 段方案深化聚焦於(yu) S20線位。
根據電力部門意見,高壓線纜、鐵塔包括出廠線均具備抬升的可行性。同時,根據上海市排水有限公司意見,新建結構物需與(yu) 合流汙水箱涵邊緣保持3 m以上的淨距,另據合流汙水箱涵原設計單位意見,在技術上具備對現狀合流汙水透氣井進行改建的可能。因此,結合S20中央分隔帶布置沿江通道主線高架,形成“高架+地麵”複合型道路,在技術上具有可行性。
方案五總體(ti) 線位為(wei) :自越江隧道接地點向南,沿江通道浦東(dong) 段道路采用於(yu) S20中央分隔帶及南側(ce) 輔道分幅布置高架的形式,其中外高橋發電廠~竹園汙水處理廠段(沿S20方向長約1. 5 km),沿江通道采用高架形式敷設於(yu) S20寬約28 m的中央分隔帶中,本區段橋梁標準橋寬31. 5 m,高架承台及樁基避讓合流汙水箱涵並與(yu) 之保持3 m以上的淨距,並對合流汙水透氣井進行改建或保護。外高橋發電廠4條220 kV高壓出廠線、外高橋第二發電廠2條500 kV高壓出廠線、外高橋第三發電廠1條500 kV高壓出廠線及所涉及的高壓鐵塔需做升高,高架道路與(yu) 高壓走廊的間距能夠滿足相關(guan) 電力規範的要求。經征詢排水、電力相關(guan) 部門的專(zhuan) 業(ye) 意見,該方案具備技術可行性。
此外,根據電力部門意見,為(wei) 配合出廠高壓線升高,建議涉及外高橋電廠段的主線高架采用節段橋梁技術,即采用架橋機施工,以準確控製施工高度。結合我國大陸、港台地區及國外大量的工程經驗,以及節段橋梁技術的進一步大力推廣應用,該方案的可行性能夠得到進一步鞏固。
綜合集約用地、工程可實施性、交通功能保障、敏感點保護等多方麵因素,方案一和方案五在總體(ti) 上相對較優(you) ,具備在下階段進行進一步深化比選的條件,應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重點聚焦。
3 結語
目前,上海市沿江通道工程已由市發改委批複立項,其浦東(dong) 段工程中的公鐵合建方案仍有待上海市與(yu) 鐵道部明確意見。受此因素製約,浦東(dong) 段工程暫未形成推薦方案。但鑒於(yu) 滬通鐵路線位方案與(yu) S20線位方案在技術上均可行,且不影響浦西段、越江段的實施與(yu) 銜接,可作為(wei) 主要比選方案在工可編製階段進一步深化研究。
隨著城市經濟及交通的進一步發展,現有路網設施逐漸不能滿足需求,對現有路網進行立體(ti) 化改善的需求將日益強烈。同時,伴隨著城市化地區用地稀缺的加劇以及橋梁節段等工程技術的逐漸成熟,使“高架十地麵”這類複合型、集約型道路受到越來越多的關(guan) 注,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沿江通道工程浦東(dong) 段的選線思路及方案,能夠為(wei) 其它相似工程的研究提供有價(jia) 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