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期工程工可報告通過專(zhuan) 家評估 線路經大朗黃江中心區和鬆山湖邊緣
東(dong) 莞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的工程可行性報告(以下簡稱“工可報告”),日前通過了廣東(dong) 省發改委專(zhuan) 家組的評估,這標誌著東(dong) 莞市第二條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實質性進入廣東(dong) 省發改委審批程序。
根據專(zhuan) 家評審,1號線線路走向最終確定:放棄經過鬆山湖台灣高科技園的比選方案,最終確定選擇經過大朗黃江中心區的推薦方案。
據介紹,1號線一期工程共設21座車站,途經望牛墩、洪梅、鬆山湖、大朗等鎮區以及萬(wan) 江、南城和東(dong) 城3個(ge) 城區街道,且1號線分別預留了與(yu) 廣州地鐵和深圳地鐵接駁的接口。
進度:通過專(zhuan) 家評估 進入審批程序
廣東(dong) 省發改委日前組織專(zhuan) 家組對東(dong) 莞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工可報告進行了評估。專(zhuan) 家組認為(wei) 工可報告文件編製內(nei) 容與(yu) 深度達到工可階段的要求,完善後可作為(wei) 下階段工作依據。
專(zhuan) 家組認為(wei) ,線路走向合理,設計原則及主要技術標準選擇適當;項目建設有利於(yu) 實現片區產(chan) 業(ye) 重組和結構調整的城市發展目標,有利於(yu) 提升中心城區的首位度和輻射影響力,有利於(yu) 抑製小汽車過快增長、緩解交通擁堵狀況、促進居民出行結構向公共交通轉化,有利於(yu)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項目建設是必要的、迫切的。
工可報告通過專(zhuan) 家組評估,這意味著東(dong) 莞市第二條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實質性進入廣東(dong) 省發改委審批程序。月底前專(zhuan) 家組或形成評估報告,並上報廣東(dong) 省發改委審批,待批複後將由東(dong) 莞市決(jue) 定開工時間。
線路:最終走向確定 過大朗黃江中心區
此次專(zhuan) 家評估還確定了1號線線路最終走向。據悉,1號線一期工程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曾進行了線路走向比選,出現了推薦方案和比選方案,其中推薦方案擦過鬆山湖邊緣,直接穿過大朗和黃江的中心區,並分別在兩(liang) 個(ge) 鎮內(nei) 設置3個(ge) 站點;鬆山湖方案則穿過鬆山湖,並在鬆山湖東(dong) 部台灣高科技園的核心區域設置鬆山湖東(dong) 站,但隨後並不能途經大朗和黃江的中心區,隻能從(cong) 邊緣穿過大朗並抵達黃江中心站。
兩(liang) 條線路最大的區別在於(yu) 是否經過鬆山湖。之所以會(hui) 多出一個(ge) 鬆山湖的比選方案,是考慮到方便鬆山湖高新區,特別是台灣高科技園中的企業(ye) 員工的交通出行。
最終確定選擇推薦方案,或是出於(yu) 客流量的考慮。相比較而言,選擇大朗方案,目前人流密集、商業(ye) 發達,在客流量和客流效應上能保證經濟效益。
換乘:設21座車站 其中5座換乘站
東(dong) 莞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西起望洪站,東(dong) 至黃江中心站,途經望牛墩、洪梅、道滘、萬(wan) 江、南城、東(dong) 城、大嶺山、鬆山湖、大朗、黃江等鎮街,是連接中心城區、西北部片區和東(dong) 南部片區之間的主要客流走廊,是東(dong) 莞市市域範圍的軌道交通骨幹線路,在承擔中心城區、西北部片區和東(dong) 南部片區之間快速聯係的同時,也兼顧各片區內(nei) 交通需求。該線路總長57.999公裏,共設車站21座,其中地下站13座、高架站8座,換乘站5座。
1號線與(yu) 2016年開通試運營的2號線形成“十”字網,初步搭建東(dong) 莞城市軌道交通骨架網。軌道交通2號線是目前唯一在建的地鐵線路,其主體(ti) 工程已全部完工,目前正在進行機電設備安裝、車站內(nei) 部裝修和出入口建設。
除了與(yu) 2號線實現銜接外,東(dong) 莞軌道交通1號線還將與(yu) 穗莞深和莞惠城際軌道實現換乘銜接。其中,將在東(dong) 城南站和望洪站與(yu) 莞惠城際軌道實現兩(liang) 次換乘,在望洪站與(yu) 穗莞深城際軌道實現換乘。
跨城:分別預留與(yu) 廣深地鐵接駁口
值得一提的是,1號線二期工程還分別預留了接口與(yu) 廣州和深圳地鐵接駁。與(yu) 深圳地鐵6號線在深圳荔林站實現銜接。還可能與(yu) 廣州地鐵5號線或13號線實現接駁,而具體(ti) 是哪條線,則尚未確定。